您當前的位置:首頁行業新聞行業新聞

自然資源部:累計建成10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3100多家省級綠色礦山

信息來源 :湖南礦業網      發表時間 :2024-10-10 09:20:57

“十四五”以來,自然資源部推進3批49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全國已累計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面積84萬畝。綠色礦山建設穩步推進,累計建成10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3100多家省級綠色礦山。
  近期,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對在新形勢下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作出系統安排。意見指出,“十四五”以來,自然資源部推進3批49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全國已累計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面積84萬畝。綠色礦山建設穩步推進,累計建成10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3100多家省級綠色礦山。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繪就美麗中國建設空間藍圖
  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加快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截至目前,全國30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空間總體規劃、83%的市級和84%的縣級總體規劃批復實施;長江經濟帶等國土空間規劃批復實施,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正抓緊編制。
  二、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供美麗中國建設要素支撐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部署全面加強自然資源節約工作,持續推進土地、礦產、海洋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認定發布首批258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名單,鼓勵地方廣泛深入探索節約集約利用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推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制定,所有在產礦山涉及的125個礦種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實現最低指標全覆蓋,全面建立實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綠色礦山建設穩步推進,累計建成10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3100多家省級綠色礦山。遼寧省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綠滿遼寧”工程,全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建;標準引領、政策推動;部門聯管,社會監督”的工作推進新機制。
  三、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鞏固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根基
  “十四五”以來,推進3批49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帶動各地加大治理力度,全國累計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面積84萬畝。在山西省臨汾市開展黃河重點生態區(臨汾)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采取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措施,恢復受損地質環境,復墾利用采礦損毀土地,改善礦區及周邊人居環境,實現臨汾市域汾河下游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清零”。
  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簽訂備忘錄和戰略合作協議。全面完成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任務,發布4批43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總結提煉自然資源領域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經驗做法,謀劃下一步舉措,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四、筑牢能源資源安全底線,守護美麗中國建設物質基礎
  聚焦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保障,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深化礦業權管理制度改革,通過制定礦業權出讓收益起始價標準、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細化油氣探采合一制度、完善礦業權競爭出讓制度等措施,推動礦業市場繁榮。2021年以來,找礦資金投入連續3年增長,有力促進了礦產資源增儲上產。
  五、健全自然資源治理體系,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制度支持
  自然資源領域立法工作持續加強,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礦產資源法(修訂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同時,積極推進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法、國土空間規劃法、不動產登記法等立法工作。參與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筑牢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屏障。一體推進土地、礦產、海洋、林草、自然保護地等自然資源要素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督察,督促糾正侵占三條控制線、破壞生態等突出問題。嚴格執法,嚴肅查處重大典型案件,夯實基礎支撐工作,依靠科技力量強化執法監管,貫徹落實部門協調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自然資源執法制度。
  六、加強自然資源組織保障,凝聚美麗中國建設強大合力
  不斷提升自然資源數字化治理能力。自然資源部2024年2月印發《自然資源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總體方案》,部署完善數字化治理能力框架。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建立新一代國家測繪基準體系,統籌陸地、海洋、地下、水下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加強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大力推動成果應用,充分發揮測繪地理信息在優化資源配置、賦能實體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釋放數據要素價值。(自然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