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行業新聞行業新聞

循環利用!甘肅省有色地勘局讓廢棄礦山變身“金山銀山” //高端訪談

信息來源 :中國礦業報      發表時間 :2022-10-18 09:00:56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之大者”。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母親河滋養下的甘肅,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區和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區,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肩負著重要歷史使命。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就“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出:要對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實施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態修復和土壤、水體污染治理。統籌推進采煤沉陷區、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開展黃河流域礦區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試點示范。”

長期以來,由于管理機制不完善、生態治理要求低,作為資源大省的甘肅,形成了一批污染自然環境的廢棄礦山。不僅占用發展空間,還潛藏著地質災害隱患。加之,地理條件復雜、修復標準不健全,以及礦山生態修復涉及地質環境、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造成了廢棄礦山不易修復治理的難題。

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資金投入大、項目周期長、投資風險高、社會資本的投入和參與性不高,以及政策保障不足,很難實現長效化、科學化修復?,F實中,礦山生態修復也缺乏統一標準,如對依靠自然修復廢棄礦山的認定條件不精準;人工修復到什么程度,才算達標未有明確規范。

針對此,倒逼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的關系。

一是明確修復土地性質,盤活礦山土地資源。目前,我國除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有中央財政資金直接補貼外,其他地方主要靠當地政府財政“一肩挑”,負擔較重。在修復項目資金用完后,后期管護成本高、責任主體模糊,后續管理難以為繼。因此,要按照“誰修復誰受益”原則,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土地平整項目,通過新增復墾耕地和城鄉建設用地的增減掛鉤與占補平衡,試點推行用地指標置換交易,使廢棄礦山經修復后形成的土地,能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處置,以出讓方式完善修復項目的內部反哺機制,確保將更多收益用于礦山的長久生態治理。

二是鼓勵廢棄礦山循環再利用,借助市場化運行機制,探索生態和產業“兩條腿”走路。礦山生態修復不是為了修復而修復,如只是單純開展生態修復,缺乏產業支撐的穩定資金維護,就會造成生態修復的不可持續和財政資金浪費。部分礦山在修復后重新恢復了生態功能,形成了新的地質景觀與生態產品,可制定激勵政策,因勢利導將礦山景觀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打造“農家樂”旅游和田園綜合體等新經濟業態,有力推動老礦區產業轉型升級。重慶市從2019年開始實施關閉礦區有償填埋城市建筑棄渣,有力彌補礦山修復資金缺口。據統計,修建渣場綜合成本每立方米約兩百元,礦坑回填則每立方米僅需18元,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建立生態修復項目動態跟蹤評價機制,堅決摒棄生態形式主義的盆景式修復,杜絕假借生態治理名義騙取國家資金的亂象發生,認真做好資源評估、產業發展與用地規劃。礦山生態修復需政府做好前期引導,建議加快制定省級統一標準體系的礦山生態修復調查評價、空間規劃、資金概算、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和驗收評價技術規范,確保礦山修復有章可循。同時,對參與礦山生態修復的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職能部門監管責任清晰界定,既能厘清各自職責,又能充分形成合力。

四是由于各廢棄礦山情況迥異,針對礦山修復的遙感監測、驗收標準較為宏觀,僅停留在“消除地質安全隱患”和“復綠增綠”層面。因此,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并設置專項資金,輔以財稅優惠措施,加強產學研協同攻關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以達到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區域環境、提高水源涵養功能、促進生態系統一體推進的總體治理目標。“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币杂X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優先嵌入地勘事業發展全過程,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科技攻關,有效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立足甘肅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聚焦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與生態修復治理兩大任務,分別于2019年和2021年獲批建立“自然資源部高寒干旱區礦山地質環境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和“自然資源部黃河上游戰略性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現已實施生態修復項目30多個,并在研究水平與服務貢獻、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開放交流與運行管理上取得一定進展,但也面臨著高端人才儲備不足、科研資金與項目后勁不足的問題。下一步,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將舉全局之力、聚全局之智,基于“立地”需求、做“頂天”布局,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整合研究團隊、強化條件保障,加快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進度,著力打造平臺、人才、項目三者良性循環的模式,勇于蹚出一條面向西北、輻射整個黃河上中游區域的轉型發展新路,努力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提供更優質的全要素地質技術支撐與服務。

(作者系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黨委書記 局長)

(本文刊登于2022年10月13日《中國礦業報》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