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朱溪特大型銅鎢礦的發現是就礦找礦的成功范例
就礦找礦是指依據已知找礦線索而開展的一種找礦,這是就礦找礦理論創立者朱訓同志給出的定義,其理論體系包括本體論、認識論、矛盾論、方法論、價值論和主體論。它是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的指導方針,與階梯式發展理論一起,構成找礦哲學,正是我國礦產地質勘查學科的精髓所在,充分彰顯著中國特色。
就礦找礦理論為什么四十年長盛不衰?因為它是從大量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規律;客觀上揭示了礦床形成于一定地質條件具有類比集聚的本質特征;主觀上順應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反復深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而且以發展的觀點,預見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用礦產的領域將要擴大,從而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正如朱訓同志文章概括的“地質上有理,哲學上有據,經濟上有利” ,因此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就礦找礦理論的發祥地江西省,長期以來,運用就礦找礦理論指導地質勘查實踐,實現找礦突破的實例不勝枚舉。朱溪特大型銅鎢礦的發現就是就礦找礦的成功范例。回顧朱溪礦區勘查史,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就礦找礦理論的豐富內涵和實現找礦突破的關鍵節點。
(一)
朱溪礦區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南緣,處于塔前-賦春有色金屬成礦遠景區,該區長約50公里,寬約10公里,走向北東,受逆沖推覆斷裂帶控制,包括南北兩個構造巖片。礦區勘查經歷了55年階梯式發展歷程,分為20世紀60至80年代和21世紀20年代兩個時期。
1968年,江西省物探大隊705隊通過區域化探 ,面中求點。驗證土壤異常,鉆遇銅礦工業礦體,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完成了普查階段以“發現”為中心的階段性任務。但是,限于專業物探隊當年的鉆探技術水平,礦心采取率達不到規范要求。于是江西省局命令贛東北地質大隊接管礦區普查評價(詳查)工作。
贛東北地質大隊將任務分配給下屬105隊。當年105隊隊部在塔前-賦春遠景區南帶的月形鉛銅鋅勘探礦區(當年小型,合計3.37萬噸),派出普查組到朱溪礦區,1968年開鉆,1972年隊部進駐,至1975年7月提交《江西省景德鎮市朱溪銅礦區普查評價報告書》,8年間投入鉆探工作量32030.72米(92個鉆孔),共圈定礦體14個,提交銅儲量32353噸、鋅儲量12264噸,伴生銀115.9噸、鎘233.6噸、WO3 1542.8噸,白云巖9113萬噸。詳查階段的主要地質成果:(1)查明主礦體受石炭系黃龍組底部不整合面控制,走向北東、向南西側伏;(2)以填圖、槽探、鉆探等手段對礦體進行系統控制,查明其空間分布范圍走向長2000米、垂深500米,達小型礦床規模,礦體未封閉:(3)按中溫熱液充填交代礦床成因類型、復雜勘查類型部署各項地質工作,嚴格執行規范,質量可靠。(4)堅持點面結合,開展外圍區域地質調查與礦點普查,厘定塔前銅鉬鎢礦普查評價基地。
1973年4月,筆者升任105隊技術負責人,主持朱溪礦區最后兩年的詳查地質工作,至1975年4月奉調參加德興銅礦會戰;下半年,105隊部轉移到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塔前鎮,不久成建制劃入916大隊,編為四分隊。
1977~1981年,江西冶金地質勘探四隊對朱溪礦區中部(0-20線)0米標高以上地段進行了初步勘探,為申領約0.4平方千米小型銅礦采礦權打基礎,周邊補充勘查。他們共施工鉆探21915.63米,坑探296米。1982年3月,江西冶金地質勘探四隊提交《江西省景德鎮市朱溪銅鎢礦區評價地質報告》,對礦體重新進行了圈定,共圈定礦體99個,新增儲量銅31832.1噸,鋅12164.7噸,三氧化鎢3794.1噸。
20世紀60至80年代,朱溪礦區的地質勘查工作雖然涉及物探705隊、贛東北105隊、916大隊四分隊、核工業264隊(協同進行放射性測井)、冶金四隊等多家主體,但是并沒有地質認知的巨大反復,是按照地質工作程序階梯式推進。
當年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的體制機制是計劃經濟,準軍事化管理,部、省局管戰略,大隊、(分)隊管戰術,按事情重要性分級下達上報審批。1974年底,贛東北大隊討論1975年工作計劃時,就安排朱溪收縮下馬。其主要原因是經多年工作沒有重大突破,雖然礦體走向傾向方向都沒有封閉,但勘探深度一般不超過500米;礦體變化大,預測富集部位缺乏有效手段。當時,銅礦儲量任務壓力很大,省局組織以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牽頭的全省銅礦遠景區排隊,優選德興斑巖銅礦為第一靶區,舉全局之力組織勘探大會戰,有力地支持了江西銅基地建設。當年的成礦理論思潮,斑巖銅礦、爆破巖筒成礦理論格外受重視,而朱溪恰恰沒有像樣小巖體,僅有一些巖脈,不如本帶的塔前、揚子尖有巖體,工作重點應當轉移。大隊領導說“朱溪是戰略性轉移,將來還可以轉回來”,這一轉就間隔了35年。20世紀,末塔前-賦春有色金屬成礦遠景區共發現礦區、礦點11處,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基本停留在小礦階段。直至2011年實現重大突破,發現探明世界級特大型鎢礦,成為就礦找礦就小找大的成功范例。截至2020年,共提交三氧化鎢地質儲量370.62萬噸,平均品位0.530%;銅地質儲量10.69萬噸,平均品位0.539%。銀、鋅、鎵、鎘等可綜合利用。
(二)
由于筆者與朱溪礦區有著深厚的淵源,對于912隊取得的振奮人心的震動性就礦找礦成果由衷地贊美,同時對重大突破過程中的體制機制、思維方式、決策要領、轉折節點等方面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始終關注著事件的進展,尋求可效仿可復制經驗。2012年,就礦找礦向千米以下的深度進軍,筆者寫過“六氣”:即科技人員對地質規律再認識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的勇氣,國家強盛經濟實力雄厚的底氣,領導決策果斷的膽氣,依托探采技術進步趕超世界水平的志氣,912隊通過競爭奪得項目的銳氣,多少還有點地質工作的運氣,可喜可賀也。同時,感悟到就礦找礦取得成功甚至重大突破,需要5個方面的有力支撐:正確的科學支撐,先進的技術支撐,充足的經費支撐,適應的體制機制支撐,堅強的找礦意志力支撐。后來又向當事各方深入了解了一些情況。現在,僅從礦產地質勘查體制機制和勘查主體思維方式方面,探討一下朱溪就礦找礦重大突破經驗,以及對礦產地質勘查工作改革的一些啟示。
朱溪礦區就礦找礦開拓千米以下找礦空間,開始于2010年,處于我國改革開放后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全面推行“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地質找礦新機制,依托地勘基金,引入競爭機制。原江西省國土資源廳省地勘基金辦公室以會議答辯形式優選勘查項目,充分調動了地勘主體的積極性,912隊精心準備,進行地質資料再次開發,提議設立“朱溪外圍銅多金屬礦調查評價”項目,被批準立項的同時并選定為項目承擔單位。地質勘查項目的成立,意味著落實了項目投資,解決投資是任何項目開展的先決條件,就礦找礦也不例外,這是找礦突破的第一個節點。
筆者專門訪問過912隊總工劉建光,“你們根據什么理論優選朱溪?” 他說:“就是就礦找礦。首先,因為前人的勘查深度有限,礦體沒有封閉,當前技術完全可以向深部探測;第二,淺部顯示多種巖脈與蝕變礦化現象、多種有益元素組合,呈現內生礦床多元多期的復雜性,遠景可能有較大變化,期望向好發展;第三,多家單位研究都認為區域成礦條件有利,當時還不知道華南洋、欽杭成礦帶,不知道深部有R型I型兩類花崗巖,都是些淺顯易懂的成礦規律和找礦線索?!笨梢娬业V的理論指導不一定是深奧的,而是實際有用的。
就礦找礦實施過程不會一帆風順。2010年基金項目實施第一年,朱溪最先完成的兩個鉆孔鉆遇的礦體,不論厚度、質量都不比淺部礦體好,沒有突破。要不要繼續投入,在專家論證中產生巨大分歧,對找礦意志力提出嚴峻考驗,慶幸決策層抓住蝕變礦化分帶指向的蛛絲馬跡決定繼續向深部探索。這種困境中的堅持,為后來4207孔的突破提供了可貴機遇。這個曲折在后來的經驗介紹中較少提及,筆者則強調這種戰場上的必勝信心、堅韌決斷是找礦突破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節點。還有一個情節,912隊現場項目組在4207孔編錄時,用快速分析儀發現銅礦體圍巖中有鎢礦化顯示,報告省基金中心,決定對1085米孔深全孔補采鎢礦樣品,這才發現厚62米、三氧化鎢0.166%的鎢礦體,拉開了特大鎢礦突破的序幕。后來,地質工作者向深部追索的礦體越來越大、發現了矽卡巖礦床類型及成礦母巖。中央地勘基金的加入,專家學者的紛至沓來,使鎢礦資源儲量逐年刷新紀錄,建立的“朱溪式”矽卡巖型成礦模式和脈面層體就礦找礦模型,帶動了區域地質礦產科研工作。找礦思維方法包括了就淺找深、就主找副、就類型找礦和就小找大。所有情節都說明找礦主體主觀能動性的決定性作用。就礦找礦理論依據的所謂“已知找礦線索”不但在立項階段,而且在實施全過程中,都需要找礦主體敏銳地發掘線索。
朱溪礦區突破的時代背景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原國土資源部等四部委《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提倡“攻深找盲”,江西省實施“緊缺和優勢資源保障工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對礦產資源需求高漲,另一方面也擁有了向深部進軍的財力底氣和科技水平進步的支撐。與朱溪就礦找礦向深部進軍直接相關的,一是鉆探技術進步有深鉆能力;二是白鎢礦的加工利用已經不成問題;三是經費有基金支持,裝備有較大改善。這些條件是20世紀80年代尚不具備的,是就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的外部條件。然而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決定因素,歸根結底要靠找礦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在項目實施時需要不拘一格,敏感地抓住有用信息來調整戰術擴大戰果,這就要求找礦人一方面要有深厚的地礦專業知識積累,另一方面更需要思想覺悟責任擔當,就是找礦哲學強調的為國找礦,以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遵循就礦找礦的認識論與矛盾論,夯實地質觀察基礎,辯證分析地質現象。
對于礦產地質勘查,以往多注意其工作的艱苦,而忽略其實質是一種創新性科學研究活動,忽略其知識產權,導致理論上的誤判。地勘單位體制改革缺乏頂層設計,一直沒有解決好礦產地質勘查產業投入產出循環問題,地質調查與地質勘查脫節,作為地質找礦主力軍的地勘單位,紛紛突圍到大地質領域和非地質領域,固然有發展的積極意義,但大幅度削減礦產地質項目,卻是值得警惕的消極動向。找礦主體缺乏礦產地質勘查項目,缺少了開拓創新的實踐陣地,長此以往,將波及相關科研、教育、人才領域,造成整體礦產地質勘查水平的跌落。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地質六隊的重要回信,對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希望同志們大力弘揚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強科技攻關,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這是對全體地礦工作者的鼓勵、鞭策和動員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弘揚光榮傳統,以問題為導向深化地勘單位改革,以實際行動激發找礦主體積極性,振興礦產地質勘探事業,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新貢獻。